常見脫髮類型,你屬於哪種? 健康成年人,全身約有500萬個毛囊,其中頭皮約有10萬個毛囊。正常毛髮具有周期性生長的特點,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經歷着生長和脫落的往復循環,是人體自然的新陳代謝過程,也稱為“生理性脫髮”。正常情況下,每人每天自然脫落的頭髮約為50~100根。若每天脫落的頭髮平均超過100根,且持續一段時間或頭皮毛髮密度下降、或局部出現斑片狀脫髮時,則為“病理性脫髮”。 脫髮疾病是皮膚科常見病,以雄激素性禿髮(簡稱雄禿,既往稱之為脂溢性脫髮)為常見,其次是斑禿和休止期脫髮,此外還有牽拉性脫髮、拔毛癖、瘢痕性脫髮等。絕大多數的脫髮並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,但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。 一、有脫髮困擾的人,多不多? ——脫髮疾病的流行病學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我國已有超2.5億的人群正飽受脫髮困擾。雄激素性禿髮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脫髮疾病。在我國,雄激素禿髮的男女患病率分別約為21.3%和6%。也就是說,每5位中國男性中就至少有1位患有雄禿。雄禿具有一定遺傳性,男性患者中有家族遺傳史者約為50%~70%,女性約為30%~50%。斑禿則是第二大常見的脫髮疾病,全球範圍內斑禿的終身患病率約為1.7~2.1%,其中約20%~25%的患者有家族史。休止期脫髮也是常見的脫髮疾病之一,但發病率尚不明確,臨床就診患者以女性多見。 二、究竟有多少種脫髮類型? ——常見脫髮疾病 根據毛囊受損情況不同,脫髮主要分為“非瘢痕性脫髮”及“瘢痕性脫髮”兩大類。雄激素性禿髮、斑禿、休止期脫髮等常見脫髮疾病均屬於非瘢痕性脫髮,而瘢痕性脫髮主要包括頭皮紅斑狼瘡、毛髮扁平苔蘚等疾病,臨床相對少見。 1. 雄激素性禿髮 最為多見,其發病與雄激素依賴及遺傳因素密切相關。臨床以前額髮際線後退和/或頭頂毛髮密度持續性密度降低為主要表現。最終男性患者額部、頂部的毛髮均可脫落,兩側和枕後毛髮尚存,形成“地中海”樣外觀。女性則主要表現為以發縫為中心的頂部毛髮瀰漫性進行性稀疏。 2. 斑禿 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生的邊界清晰的圓形或類圓形脫髮斑,俗稱“鬼剃頭”,可單發,可多發,可累及全頭皮甚至全身毛髮,但脫髮部位的皮膚一般正常。斑禿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,病因尚不明確,可能與遺傳、自身免疫、應激及過敏等因素有關。斑禿患者可伴發甲狀腺疾病、白癜風、特應性皮炎等其他免疫相關疾病。 3. 休止期脫髮 臨床表現為急性或慢性頭髮瀰漫脫落。正常人頭皮毛囊至少80%處於生長狀態,因而頭髮不會發生同步性脫落,但在一定刺激因素下(如外科手術、創傷、產後、精神刺激等),毛囊周期可發生異常,導致正常生長的毛髮提前進入休止期,最終過早脫落。 4. 生長期脫髮 生長期脫髮常見於化療、放療後,也可能與重金屬中毒或口服某些細胞毒性藥物相關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,毛母質細胞有絲分裂中斷,毛囊代謝過程被影響,最終表現為為瀰漫性大量脫髮,有些患者頭髮甚至可完全脫落。多數患者在去除致病因素後毛髮均可再生。 5. 瘢痕性脫髮 指各種原因下毛囊被破壞、頭皮瘢痕形成所造成瘢痕性永久性脫髮,可分為“原發性瘢痕性脫髮”和“繼發性瘢痕性脫髮”兩大類。原發性瘢痕性脫髮由頭皮原發疾病引起,多為以毛囊為主要攻擊對象的炎症性疾病。繼發性瘢痕性脫髮主要與感染、外傷等因素有關。 三、這麼多種脫髮,如何區分? ——脫髮疾病的典型症狀 1. 雄激素性禿髮 表現為青春期或青春期後開始出現的緩慢、對稱性脫髮,毛囊逐漸微小化,毛囊開口逐漸萎縮、消失,毛髮逐漸變細變軟脫落。 男性患者可表現為前額髮際線後退,兩側額角上移,呈現出“M”型外觀。可伴有頭頂部毛髮密度降低,也可僅表現為頭頂部毛髮均勻稀疏,前額髮際線後移不明顯。女性患者則通常只表現為頭頂部毛髮對稱性稀疏,形成兩頭窄、中間寬的“聖誕樹樣”外觀。 雄激素性禿髮患者往往不會感覺到自己日常脫髮量增加,而是發現自己的頭髮“在不知不覺中日漸稀疏”。常伴有頭皮油脂分泌增多,部分患者可合併頭皮脂溢性皮炎,表現為頭皮紅斑瘙癢、頭屑增多等症狀。 2. 斑禿 較短時間內出現的圓形或橢圓形的脫髮斑,可大小不等、數目不等,部分患者脫髮斑可融合成片、形成網狀或條帶狀脫髮外觀。部分患者表現為瀰漫性脫髮,還有部分患者頭皮毛髮可全部脫光(全禿)或累及眉毛、鬍鬚、腋毛等其他體毛(普禿)。斑禿進展期,受累區域頭髮很容易拔出。斑禿病程可持續數月與數年不等,大多數患者脫髮部位的毛髮可以再生,但也有部分患者病程遷延、治療困難、反覆復發,臨床稱之為“難治性斑禿”或“頑固性斑禿”。 3. 休止期脫髮 表現為急性或慢性的頭髮脫落增加
脫髮的病因及常見類型有哪些?
發佈時間:
—-
來自:

諮詢醫生

立即咨詢